在网上看过一个段子:有一天,语文教师正在津津有味地讲课,看到两个学生枕着书睡觉,而其中一个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一个是差生。教师把那个差生拉起来骂道:“你这个懒惰的家伙,一看书就睡觉,难怪学不好;你看看人家,连睡觉都在看书。”
这个老师在对待学生方面有点偏见,同样一件事情先入为主,给优生差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但我们也要佩服这位老师的说话水平,不愧是一天到晚和语言文字打交道,脑子还是蛮灵光的。
语言表达是一种艺术,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表达会有天壤之别。“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相传晚清重臣曾国藩率领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屡吃败仗,非常绝望,几欲投河。曾国藩无奈上书朝廷,言及自己屡战屡败,不堪大任,请辞职务。后来经幕僚提醒,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奏章递上去之后,皇帝被曾国藩的精神所感染,专门下表嘉奖了他。
词序颠倒之后,传达的精神大为不同。“屡战屡败”会给人传达痛苦和失败的感觉,作战一次失败一次,而“屡败屡战”则给人传达的是希望,是信心。并且“屡败屡战”表示有恒心,即使失败也不气馁,不灰心,有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干劲,证明战者勇猛,虽然次次战败,但是每次都不肯认输,表现的是一个人的执着。“屡战屡败”表现的则是一个人的失败,不仅表明了战者无能,多次打仗多次失败,而且让人产生对作战者能力的极大不信任,最后只能撤职查办。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曾经是大家熟知的广告语,从字面上看,“人人”指的是社会群体,即社会、集体和他人。“我”即指个人。从整体意思上看,就是社会、集体、他人为个人服务,个人又为社会、集体、他人服务。它所反映的是一种新型的社会、集体、他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承担义务的关系。也就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充分体现出社会成员之间平等相处,相互尊重,避免社会心理上出现的倾斜,达到社会的平衡和稳定。
另一方面,“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也强调了个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人是社会的人,人依靠社会而获得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依靠人的智慧和才能充分发挥而创造出来的。因此,人和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
网上有一个问题很有意思:“事倍功半”与“事半功倍”到底差几倍?有人说应该是4倍,有人说是16倍。“事半功倍”的意思就是花一半的力气获得加倍的效果。相反,“事倍功半”的意思就是花一倍的力气只获得一半的效果。打个比方,“事”代表时间2分钟,“倍”就是2倍,“事半功倍”就是说花了1分钟做了4倍活,“事倍功半”就是花了4分钟做了一倍活,也就是说“事半功倍”的人能在4分钟做16倍的活,所以两者相差不是表面上的4倍,其实是16倍!但是现实中“事半功倍”可以指非常高的效率,“事倍功半”甚至可能指效率为0,所以,说不清到底相差多少倍。
“事倍功半”“事半功倍”各有出处,“事倍功半”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要做善事,靠着善书教化人,终究事倍功半”。意思是“要做好事,靠着书本教化人,终究是费力大,收效却很小”;“事半功倍”出自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意思是说“给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的一半,而获得的效果必定能够加倍”。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是至今通用语言时间最长的语言之一,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文字,是沉淀了五千年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们要揣摩这门古老的艺术,让自己的表达越来越精彩。
2023/10/3
@如果您竟然看到了这里,欢迎您加个“关注”,转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