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岁男演员哽咽发声:到了借钱度日的地步,需要拍戏机会
一说起中生代男演员,很多人脑子里冒出的画面,是红毯、镁光灯、片酬过百万,可偏偏有个人,把这幅想当然彻底掀翻。他送外卖、写网帖、深夜在小区门口抹眼泪…就是那位曾经在《新萧十一郎》里披风出场、让姑娘们惊呼“你看那双桃花眼”的——于清斌。
说到底,戏里他是大侠,戏外却被时间按在地上摩擦。
1984年春天,延边的风还带着雪粒子,他出生在一间不到六十平的小屋,母亲摆摊卖冷面,父亲在林场修铁路。十二岁那年,他跟着文工团下乡演出,脚蹬一双漏风的帆布鞋,唱到高音时嗓子哑得像拉锯。那天晚上,村里的黑灯泡忽闪忽闪,他却悄悄笑了——“原来舞台这么暖”。
没想到,十五年后,他真站到横店那片灰扑扑的黄土上,一场打戏摔碎了膝盖,导演只是撇嘴:男三号,自己扛。骨头缝里疼,他硬是一句没吭声。那股子——“不跑路”的狠劲儿,就这样种下。
2016年,他靠一部谍战戏拿到人生里最亮的一张报表:单集酬劳两万二。有人羡慕得直跺脚,可他偏偏去北京六环贷款买了房——九十八平,北向客厅,物业费每平米三块五。
朋友问:不怕断供?
他摆手,说:“有戏拍就行。”
结果…谁也没料到,行业一冷就是四年。疫情封控、资本撤离、AI换脸。。。剧组开机数扑通扑通往下掉,他的名字像被隐形墨水洗掉,连串号都排不上。有人嘀咕:跑去带货吧,快。
他试过,镜头面前推养生壶,一分钟掉线三次,尬得耳尖发烫。关掉直播,他拎起保温袋,去送外卖。午夜一点,手机里“叮”地跳出五块九的配送费,他愣了好久,笑得比哭还难看。
六月底,他拍视频自曝:存款清零,房贷一万零六百,已经借遍朋友。。。镜头晃得厉害,他眼眶红到发紫,“我要的是一份工作,不是同情。”
有人冷嘲:摆拍卖惨。
可我记得,他在片场总爱帮群演涂防晒,顺手递过去的那支几十块的喷雾,被姑娘攥得紧紧的——那是夏天里唯一的清凉。
所以我信,这次依旧是真情,不是做秀。
现在的他,白天外卖骑手;夜里刷剧本,毛笔字一笔一捺练台词。日子像拉链卡住,合不上也扯不开。可他说,“我还在等下一条action。”
说实话,我也说不清,他能不能等到。也许半年,也许三年,谁知道。可有件事明晃晃:他没有甩锅给命运,没有靠“悲情滤镜”去换粉丝打赏。
这份倔强,在光怪陆离的圈子里,显得刺眼又珍贵。
真正的体面,不是站在聚光灯下挥手,而是跌进泥里也不抢人血馒头。
拍戏也好,送单也罢,对于清斌来说,只是换一套制服。骨子里的硬气——那才是他从十二岁唱到破嗓时,就选好的角色。
人生总有空场的时候,灯全灭,只剩你自己。你要不要继续排练?
他给出了回答:继续。
这不是牺牲,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