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姓的人口大约有64万,闵姓在全国姓氏排行榜排在第193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4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北、陕西、江西,这三省大约占闵姓总人口的56%,山东、江苏、安徽、四川、湖南、河南、贵州、宁夏、上海、黑龙江、吉林、辽宁、重庆、云南等省市均有。湖北居住了闵姓总人口的23%,为闵姓第一大省,全国闵姓分布的高比率地区是在湖北、陕西。现今全国各省市均有闵姓人口分布。
闵姓出自姬姓。周武王灭商,封其弟周公旦于鲁,始封于河南鲁山,史称西鲁,后改封山东曲阜,史称东鲁。周公任职于京城,使其子伯禽代往鲁地,史称鲁侯或鲁公。至春从中期,传位18代至姬启,是为鲁闵公,其支庶以谥为氏。姬姓闵氏的历史大约有2600年。
历史人物有:春秋时孔子弟子闵损(闵子骞),唐朝检校尚书右仆射、钦化军节度使闵顼,明朝天顺进士、刑部尚书闵硅,嘉靖进士、南京礼部尚书闵如霖,万历进士、通政使闵廷甲,万历进士、四川按察使佥事闵远庆,清朝康熙进士、监察御史闵骊,乾隆进士、安徽巡抚闵鹗元,画家闵乐。
文章来源——百度百科(闵)
闵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32位。
闵(Mǐn)源出有一:出自姬姓,以谥号为氏。上古周朝时,鲁国君鲁庄公死后,他的儿子名叫启,后继位为君,是为泯公。启继位不到两年便被庆父所弑,因年纪尚轻,谥号鲁闵公。古代闵与悯、愍字义相同,都有怜惜之意。鲁闵公的后世子孙以其谥号“闵”为姓,称为闵氏,世代相传。
(一)闵(mǐn)姓源出
(二)得 姓 始 祖
姬启、闵马父、闵损、刘闵,闵琨
(三)通 用 联
四言
源自姬姓;望出陇西。——佚名撰闵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闵姓的源流和郡望。
芦衣感母;简牍相夫。——佚名撰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闵损,字子骞,孔子弟子。幼时受后母虐待,冬天的棉衣里被装入芦花,后母的亲生二子则是棉絮。
他父亲知道了,要赶走妻子。闵损说:“母在一儿寒,母去三儿单。”后母听了,感悟而悔恨,从此待三个儿子都一样。
下联说清代钱塘人闵怀英,字畹馀,方祜俊的妻子,善写笔札,曾在官署中帮丈夫管理文牍。又能诗,有《猗香楼吟稿》。
望隆五俊;德列四科。——佚名撰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晋广陵人闵鸿,与薛兼、纪瞻、顾荣、贺循号称“五俊”(五个杰出的人)。
初人京城洛阳,司空张华就叹道:“此人是南金(南方杰出的人才)啊!”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也认为他是奇人,说:“此人不是龙驹,也是凤雏。”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闵损。
四科,指儒家评论人物的分类,包括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闵损被列入德行科。此联另有版本上联为“望隆五俊”。
英才独秀;纯孝流芳。——佚名撰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闵鸿与薛兼、纪瞻、顾荣、贺循号称“五隽”(亦称“五俊”)。张华见而叹曰:“此南金也。”二陆深奇之,曰:“此儿非龙驹,当是凤雏。”下联典指春秋鲁?闵损事典。
德行世泽;贤孝家声。——佚名撰闵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春秋鲁?闵损,字子骞,孔子弟子,德行第一事典。
五言
廷甲廉为政;子骞孝传家。——佚名撰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万历进士闵廷甲。廉直有声,官至通政使。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孔子弟子闵子骞,以孝闻于世。
正斋秦汉志;仲叔节士风。——佚名撰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画家闵贞,字正斋。善画,工篆刻,被誉有“秦汉遗志”。下联典指东汉名士闵贡,字仲叔。世称节士。
七言
门庭兴旺家声远;文章华国道脉长。——佚名撰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鹤顶格典嵌闵姓的“闵”字析字联。
万卷图画秦汉志;千寻竹斋翰墨情。——佚名撰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闵贞事典。下联典指清代画家闵冰翊,本朝鲜人,侨居沪上,所居曰“千寻竹斋”。
十一言
德行纯全,单衣顺母言无间;志操高洁,片肝累令寓移开。——佚名撰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闵春秋时鲁国人闵损,字子骞,孔子弟子事典。下联典指汉代贤士闵贤事典。
(四)世 系 传 承
鲁闵公生闵子鲁。
闵子鲁生闵泽。
闵泽 生闵伯衍。
闵伯衍生闵子建。
闵子建生闵子马(一作闵马或闵世恭,尊称闵马父)。
闵子马的元配姜氏生闵损(闵子骞),闵子马的继配乐氏(一作姚氏)生闵需(一作闵革)、闵如(一作闵蒙)。
闵损生于曲阜,卒于齐州,闵损生一子:闵沃盈。
闵需,无后。
闵如,迁居陇西(今属甘肃省)。
后有闵煌、闵子汶,分别自称是闵损的63世孙(家谱中误作“64代孙”)、64世孙(家谱中误作“65代孙”)。
(五)迁 徙 分 布
闵氏或是比较典型的汉族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九十三位,人口约六十四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4%左右。闵姓也是韩国人得姓氏。
上古周朝时,鲁国的鲁庄公死后,他的儿子名叫“启”,当了国君,当时还很年轻,只过了两年,就被人杀害了。
后来王室追加封号给他,称为鲁闵公。闵,就是怜悯,可惜,痛心的意思。好在鲁闵公已经有了独生子,后来他的子孙,就取闵字作为姓。
闵姓来源于鲁国公族,而鲁国公族又来源于周朝王族,因为周朝刚建立时,周王族中有一位叫伯禽的,被分封到鲁地,建立了鲁国。
而再追溯上去,周朝王族又是黄帝中重要的一支,周的始祖叫后稷,后稷就是黄帝嫡传后代。闵姓后来在陇西郡发展成望族,世称陇西望。闵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
闵氏源于鲁国国都——今山东济宁曲阜。战国时鲁地先为楚国所灭、后为齐国所据。闵氏子孙散居山东。
秦汉之际,因避乱、仕宦、谋生等原因,逐渐迁于今陕西、河北、河南、山西等省。
春秋时周大夫闵子马封地陇西,历两汉四百余年,为陇西望族。东汉中叶,陇西闵氏部分后人西迁山西太原,昌盛为太原郡大族。
西汉光武中兴,闵业因功受封为关内侯,子孙遂落籍于今陕西西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之一开始了,闵氏后人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样避乱进入今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湖北等南方省份。
唐宋之际,逐渐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播迁开来。北宋年间,闵称道出使高丽。后定居朝鲜骊兴。宋末元初,有避乱进入今广东者。
明初,山西闵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甘肃、山东、河南、宁夏、北京、天津、陕西等地。明中后期,大槐树河南洛阳一支迁徙山东青州、临朐交接地(青州支-闵广祯补充)。
明末,有沿海之闵姓渡过台湾海峡,播迁于台岛,也有飘洋过海,远徙东南亚及欧美各地。历有清一代至今,分布区域更广,今东北三省、内蒙、云贵高原等地均有入迁,可谓开枝散叶,四处有籽。
今江苏省的泰州市、仪征市、苏州市、如皋市、扬州市、扬中县,辽宁省的锦州市、辽阳市、彰武县,山东省的曲阜市、滕州市闵楼村、费县、青州市,安徽省的宿州市、六安市金寨县、宁国县,河北省的博野县,上海市,北京市通州区,陕西省的商洛市、安康市,
湖北省的武汉市武昌区、黄陂区、麻城市、汉川市、仙桃市、孝昌县、房县、通城县,大冶市,江西省的南昌市、鹰潭市、永修县、九江市、赣县、德安县,浙江省的嘉兴市、桐乡县、湖州市吴兴区,
贵州省的贵阳市、瓮安县、毕节市、锦屏县,四川省的泸州市、新都县,河南光山县、许昌市、桐柏县,香港特别行政区,陕西省的商洛市,重庆市的彭水县,台湾省的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均有闵氏族人分布。
补充:安徽无为县的闵姓族人,为明朝末年从江西东北部接近福建处移民濡须,即今无为县。族人大约有数千人,现居住无为的就有千人,至今仍保留民国初期的族谱,其中有祖坟分布图。在闵姓的60来万人里,无为闵姓算是繁衍茂盛了。当属闵姓的最重要一支了。无为的闵姓应来自于魏晋时期的江南移民。
(六)各 支 始 祖
闵玄:梁大通初自浔阳举贤良为歙州令,遂家于歙西孝悌乡。(新安歙西岩镇闵氏家谱)
闵将仁:将仕公,南宋宝庆间由济上南迁,世居吴兴。(吴兴闵氏宗谱)
闵思孝:明季由江阴后胜迁居本邑北沿塘闵家场。(闵氏宗谱)
闵福泰:明永泰间由进贤徙居湘阴羊山。(湘阴闵氏家谱)
闵璋:明正德间由丰城正信乡赤塘里小塘徙居宁乡。(为宁闵氏六修族谱)
闵尚爵:清雍正间自湖南邵阳县迁居成都府新都县回村二甲牛家营。(新都县闵氏族谱)
闵万二:南宋高宗建炎三年由江西南昌县麻丘茅坊庄迁居湖北武昌县灵溪乡灵四里清水潭。(湖北大冶闵氏宗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