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咪咕看体育!
“苏超”又双叒破纪录了。
7月5日晚,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第6轮,南京队主场0-0战平苏州队的比赛,据官方统计显示,共有60396名观众来到南京奥体中心现场观战,刷新了“苏超”单场上座纪录。
而就在仅仅六天前,上一轮苏州对阵扬州的比赛才以43617名观众创造纪录,这一次便被南京一役轻松超越。
当国足依然“虐你千百遍”时,“苏超”却让中国球迷找回了久违的快乐。
“苏超”全名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它的前身脱胎于去年举办的第一届江苏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对抗赛,自5月10日开赛以来迅速走红,成为互联网上的超级IP。
“苏超”最先出圈的是段子,“南京发布”一篇名为《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推文,将“散装江苏”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随后“南哥之争”“十三太保”“常州变吊州”等热梗层出不穷,“苏超”一夜之间从一项赛事变成全民现象。
据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给出的数据,95.2%的江苏居民知晓“苏超”,58.5%的居民表示,关注“苏超”是由于网络热点话题带动,关注人群中非传统球迷群体占比近八成。
而“苏超”拉动的经济效益同样恐怖:据媒体报道,赛事启动后,江苏多地酒店预订量比赛日同比上涨21%,端午期间全省景区预订量暴增305%。南京与苏州的比赛,开票仅10秒,数万张球票就被抢光。“苏超”赞助商数量也从开幕时的6家激增至29家,百万级官方席位“一席难求”。
以上展现的是“苏超”的热度,回归足球本身,它究竟能给触底的中国足球带来了哪些启示?
作为业余联赛,它规定每队职业球员不得超过3人:本届516名参赛球员中,仅29人为职业球员(含3名大学生、1名高中生),85名在读大学生、69名高中及中专生,其余337名则是来自各行各业的草根球员。
这份接地气正是“苏超”最具代表性的标签,却与专业青训息息相关。以南通队为例,39名队员中有35人来自2011年成立的海门一俱乐部青训营。因为创始人李太镇本是拖鞋厂老板,人们戏称这支队伍是“一家拖鞋厂撑起的俱乐部”。
换言之,“苏超”便是中国社区足球的一个鲜活样本。
除此之外,日渐完善的经济和基础设施为“苏超”提供了物质基础。
江苏13.7万亿元的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二。全国16.1万个足球场地中,江苏占1.16万个,这一数据高居全国第一。江苏省每万人拥有1.36个足球场地,这一数据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支场地最密集的城市——盐城、南通、徐州,恰好也位列“苏超”前五轮积分榜三强。
那么,“苏超”的火爆能否复制?或许跳出赛事本身,才能看得更加清晰。
2023年,淄博烧烤火爆全网,随后是天水的麻辣烫和“尔滨”的热情。那是各地文旅集体发力的日子,甚至文旅局局长都亲自下场做账号。
紧接着,台盘的“村BA”,台江的“村超”带火了一系列“村字辈”的民间体育赛事,也让文旅和宣传部门看到来自体育的力量,“苏超”的成功自然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据报道,目前全国已有多个省份借鉴“苏超”,将省内足球联赛更名为相应的“省超”。各地还在尝试挖掘本土文化,围绕风土人情打造独具特色的IP赛事。《海南日报》就曾发文表示,当地的碧海蓝天、椰风海韵有着城市体育场馆难以复制的魅力,自带“网红”潜质。未来,或许会有更多体育赛事进入人们的视野。
虽然从“苏超”的成功到中国足球的成功,仍有很多路要走,但首要之事,是迈出第一步。
前不久,常州市出台了《足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其中提出要把“足球事业振兴发展走在全省前列”设为目标,将构建校园、社会联赛体系,年均举办足球赛事超过500场。
当“苏超十三妹”开始奋起“挣笔画”,又有谁能断言它会永远排在“苏超”末位呢?同理,中国足球既要仰望星空,更需深扎沃土。
送福利
填写问卷,即有机会解锁
咪咕视频7天体验会员专属福利!
可以下图扫码参与
也可文末“阅读原文”参与
供稿 | 仰卧撑/花甲
编辑 | 凌晨三点
校审 | 编辑部全体
更多好文章
戳下方名片关注「咪咕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