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太保”散是满天星,“徐老大”聚了一团火。
从“苏超”第三轮比赛开始,来自临沂、枣庄、济宁、淮北、宿州、商丘等“淮海亲友团”的弟兄疯狂涌入徐州,助力徐州主场两度刷新“苏超”现场观赛人数纪录。“赢了当江苏省会,输了还是淮海省会”的条幅,闪耀全场。
尤其6月15日,徐州队主场观众突破3万,其中来自安徽、山东、河南的就有5800多人,约占全场观众的20%。当晚,徐州队打赢了“南徐州”镇江队,给淮海弟兄们争了口气。
虽然“淮海省”只在历史中存在了很短的时间,但地理相近、人文相亲的淮海经济区,依然有着天然的向心力,徐州这位“淮海老大哥”,也依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相比江苏,徐州更像个山东城市
徐州之所以被称为“最不江苏的江苏城市”,就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和文化风俗,都与山东更为接近。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北部与山东菏泽、枣庄、济宁、临沂相接,西部与河南商丘,安徽宿州、淮北、蚌埠相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徐州与鲁南、皖北地理相接、文化同源,1949年至1952年还曾由山东代管,1953年重新划归江苏。
直至如今,徐州仍被视为“山东的远亲”。徐州与鲁南说着同样的徐淮官话,吃着同样的地锅鸡、菜煎饼,爱喝羊汤,也爱喝酒。每到冬天,徐州还是江苏唯一集中供暖城市,北方气质一览无遗。
由于地处四省交界,徐州自古便是战略重镇、交通要冲。自古至今,发生在徐州的战争多达400余次,从泗水亭长刘邦于沛城起兵,到楚汉决战于徐州九里山,从李世民讨伐徐元朗,到蒙古军南下争夺徐州,这片土地留下过太多历史印记。
水运时期,隋炀帝开挖通济渠,徐州成大运河要冲,江南漕粮、宝货经此运抵洛阳。铁路时代,陇海、京沪两大干线在此交会,从徐州出发1小时可达枣庄、宿州、淮北、商丘、宿迁、连云港等周边诸市,2小时可达南京、合肥、天津、郑州,3小时可达北京、上海、西安、杭州等重点城市。
坐拥如此地理区位和交通优势,徐州两度打破“苏超”观赛人数纪录,也就不难理解了。数据显示,6月15日徐州队主场涌入3万余名观众,其中省外观众达到6902人,占比22%;安徽、山东、河南三省观众5863人,合占省外观众八成以上。
“共饮运河水,枣庄来助威”“淮北不是客,主场一起拼”,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影响力,由此可以窥见一二。
江苏“中等生”,淮海“老大哥”
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是没有真正设立却又让人津津乐道的一个“省份”。
1904年和1940年,清末状元张謇、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都曾主张整合四省交界区域,呈现其“地缘经济一体性”。1944年,汪伪政权短暂设立伪“淮海省”,辖淮海一带;随着1945年汪伪政权下台,伪“淮海省”不复存在。
如今,“淮海省”虽然不再,这片区域却仍是联合体。1986年淮海经济区成立,是中国最早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2017年,国务院批复淮海经济区规划编制,以徐州为中心城市,辐射包括宿迁、连云港、临沂、济宁、菏泽、枣庄、宿州、淮北、商丘共十个城市区域。
截至2024年,淮海经济区人口总量6471万人,GDP总量4.57万亿,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而在江苏“十三太保”中位居中游的徐州,在淮海经济区可谓名副其实的“老大哥”。
2024年,徐州GDP总量9537亿,地方财政、资金总量分别为560亿、1.2万亿,位居江苏第六、淮海经济区之首;常住人口901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28亿,排在江苏第三、淮海经济区前二;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0.6万、4.0万,排在江苏倒数第三、淮海经济区之首。
徐州以13.9%的人口,贡献着淮海经济区20.9%的经济总量和22.2%的消费总额,首位度比江苏省会“南哥”还高一点。
但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徐州自身经济体量有限,加之淮海经济区地跨四省,存在较强的行政壁垒,徐州这座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和辐射度并不高,淮海经济区的存在感也比较弱。这种状况,直到近年徐州迎来发展“第二春”,才有所转变。
从“百里煤海”,到“工程机械之都”
徐州是江苏唯一的老工业基地 资源型城市,曾有“百里煤海”之称。徐州与煤炭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北宋时期,苏东坡开启采煤先河,留下传诵千古的《石炭歌》。新中国成立后,徐州作为华东能源基地,一度为江苏贡献了80%以上的煤炭、60%以上的电力。
然而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以及2001年贾汪特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发生,徐州开始陆续关闭煤矿,成为最早一批开启转型的资源型城市。2006年,徐州就投建了当年全国最大的多晶硅项目,转战绿色能源产业。
2016年,徐州提出构建“6 6”先进制造业体系,2022年又进一步提出培育“343”创新产业集群,即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三个优势产业,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安全应急四个新兴产业,以及精品钢材、高端纺织、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三个特色产业。
在此期间,徐州不断关闭、整合钢铁、焦化、水泥、电力等工厂,加速传统行业转型。2018年至2024年,全市钢铁企业由18家整合为3家,焦化企业由11家调整至4家,水泥企业由62家压减至15家,燃煤电厂由24家优化至15家。
2024年,徐州“343”产业集群规模达到7800亿,工程机械、数字经济、绿色低碳能源、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成为徐州工业的主导力量。
工程机械是徐州的“一号产业”,坐拥徐工集团、卡特彼勒、利勃海尔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元,全国市场占比超20%。绿色低碳能源产业集聚协鑫系、中润系、弘元系三大光伏巨头,风电、光伏、储能、氢能产业链全面发展。
转型多年,徐州迎来“第二春”。2019年,徐州GDP总量突破7000亿,2021年突破8000亿,去年一举跨上9500亿台阶,今年已提前预定万亿席位。随着经济体量的提升,徐州的影响力与辐射力也在扩散。
徐州带头,淮海经济区抱团取暖
2018年以来,淮海经济区召开了六届协同发展座谈会,共签署合作协议18项,在交通、产业、生态、民生等领域开展52个合作事项。徐州带头、淮海经济区抱团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
交通方面,徐州开通了城际毗邻公交10余条,包括徐淮、徐萧、徐宿、徐丰等线路;完成徐州至宿州、徐州至萧县等快速通道建设;徐州地铁S4号线向安徽萧县延伸;潍宿高铁、台睢高速、丰沛高速等工程也在加速。
产业方面,徐州牵头成立了工程机械、新医药、现代物流等区域产业联盟,组建了首期规模20亿的区域产业投资基金,先后建成宿州-徐州和淮北-徐州等省际毗邻地区产业合作园区。
淮海经济区成员也在加速靠近徐州。2021年11月,安徽副省长公开表示,皖北地区人口多、底子薄、基本公共服务历史欠账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安徽在区域联动方面将支持宿州、淮北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
2022年6月,河南省委、省政府赋予商丘建设“对外开放桥头堡、枢纽经济新高地”的发展定位,支持商丘融入豫鲁毗邻地区、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
2024年印发的《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提出,支持菏泽、济宁、临沂、枣庄等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徐州等市共建淮海经济区。
当然,从融入、协同到引领,徐州这位“大哥”要做的还有很多。前市长王剑锋去年曾公开表示:从现实情况看,徐州既有产业基础、集聚优势和发展空间,同时也有不少历史包袱。徐州传统产业占比还比较高、超过六成,未来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做优做强传统产业,“早日建成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参考资料:
[1]各地统计局
[2]中国有个你没听过的“淮海省”,到底在哪儿?地道风物
[3]徐州: 以“头马”担当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中国经济周刊
[4]徐州领跑 温州超过唐山 谁能在明年突围?新京报
[5]徐州:“碳”寻先机的绿色力量.徐州日报
[6]“1小时通勤圈”彰显淮海经济区“交通一体化”协同效应.徐州日报
-end-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