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网欢迎您!!!

网站收藏健康资讯网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哈尔滨一高校学生楼道乘凉睡觉,新闻评论丨高温致学生睡楼道

哈尔滨一高校学生楼道乘凉睡觉

事件导读

近日,东北多所高校大学生发视频吐槽“东北高温”,纷纷晒出在楼道乘凉、搭帐篷睡觉等“避暑方式”。6月26日,哈尔滨一高校学生告诉记者,他们感觉体感温度有三十七八度,“一动就出汗,不动也出汗,晚上也睡不着”。由于宿舍断电,晚上无法使用风扇,就更睡不着了。同学们纷纷在楼道打地铺,甚至有同学在宿舍楼搭帐篷。

评论标题

光明论:高温致学生睡楼道,空调等降温措施当尽快安排

澎湃新闻评论:东北高校要不要为学生宿舍装空调?

新京报评论:地下室支帐篷避暑,再不装空调就影响大学招生了

红辣椒评论:面对高温,高校不能仅让学生“心静自然凉”

核心观点

光明论:社会发展到今天,高校大楼越来越气派的当下,让学生有一个舒心的学习环境,早该成为一种底线共识。人们没必要在“装不装空调”的问题上过于迷茫,更该思索的是什么时候装、经费怎样筹集、费用怎样分担这些操作层面的问题。

新京报评论:面对学生“宿舍太热”的诉求,部分校方回应称“建议使用换夏凉被、电池风扇”。这样的回应,显然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在高温天气频繁出现的当下,高校宿舍是否配备空调,已不仅仅是生活舒适度的问题,而是正在成为影响学校口碑,甚至招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红辣椒评论:面对“近年来最热的一年” ,管理者若仍固守“老经验”,认为忍一忍就过去了,未免太过刻板和滞后。当学生热到“一动就出汗,不动也出汗” ,甚至成群结队搬去酒店时,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天气问题,而是一个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和安全问题。

原因分析

光明论:出现此问题与东北地区近期的罕见高温有关

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和东北地区近期的罕见高温有关。此前也有媒体报道,东北部分地区地表温度最高达65℃以上,实在骇人。由于高温罕见,很多东北高校都并未安装空调,甚至电路负荷都相对有限。这也是为什么学生纷纷喊热的原因,不仅没有空调,因为断电连电扇都用不了了。

解决措施

光明论:学校应普及空调并采取其他降温措施解决问题

在这个大背景下,哪怕是东北,高校也应当快速普及空调。当然,东北的空调使用率可能相对较低——夏季较短,冬季有暖气,但从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角度,这也是应当的。无论怎样,学生睡楼道,哪怕只睡一天,也是一种煎熬。

此外,其他降温措施也应当尽快安排。比如有同学表示,目前已和宿管、导员反映了这一情况,他们建议学生们使用冰块降温。问题是大学宿舍上哪去找冰块呢?何况大学宿舍对所谓超标电器如此严格的管理,只怕学生在宿舍放一个冰箱也不现实。学校既然有食堂,学校是否可以尽快调配冰块,用种种办法给学生降温呢?

新京报评论:应将宿舍空调安装纳入校园基建规划,通过分批改造等方式逐步落实

宿舍装空调,看似小事,其实不小,其也体现了大学教育中的“以生为本”。 一所学校如果连空调这样的基本生活保障都难以满足,人们也有理由怀疑其在教学中是否真的能做到“以学生为本”。

部分高校管理者可能认为,东北地区“以往夏天不热”,宿舍装不装空调并不重要。但近年来东北夏季高温频频出现,如果高校仍以“往年没这么热”等为由不改善宿舍条件,则是对学生现实需求的漠视,这会对学校的口碑乃至招生带来消极影响。面对学生改善住宿条件的诉求,相关高校需摒弃“能住就行”的陈旧观念,积极行动起来,寻求解决方案。

眼下,相关高校可以开放图书馆、体育馆等空调场所供学生夜间避暑,或提供临时制冷设备;长远而言,则应将宿舍空调安装纳入校园基建规划,通过分批改造等方式逐步落实。

结论

光明论:让学生有一个舒心的学习环境,早该成为一种底线共识

今天,相信已经没有多少人认同“学生就该苦学”的理念了,学习要认真,但受罪大可不必。社会发展到今天,高校大楼越来越气派的当下,让学生有一个舒心的学习环境,早该成为一种底线共识。人们没必要在“装不装空调”的问题上过于迷茫,更该思索的是什么时候装、经费怎样筹集、费用怎样分担这些操作层面的问题。

多说一句的是,如今正值高考查分,考生又再次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人们在满怀善意地祝福即将步入大学的学生。而善待大学生,除了舆论的表态,还应该做的就是物质层面的改善,让他们感受到一种实实在在的关怀。

澎湃新闻评论:应对安装空调问题进行科学论证与决策

不能只要求学校给学生安装空调,而不考虑经费的来源、空调的维护以及未来的更换(空调有使用年限),也要核算清楚学生分摊的成本。

事实上,我国大学学费实行的就是成本分摊机制,基于政府对学校的投入不同,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成本分摊比例。为此,各校不妨测算一下安装方案及其成本,向师生公开,并征求意见,确定适合的成本分摊比例以及使用空调的收费标准,对安装空调问题进行科学论证与决策。

红辣椒评论:保障学生住得下、睡得着,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基本前提

当学生们在楼道里辗转反侧时,学校管理者不能安稳地待在办公室里“看计划”。正视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挑战,真正关心学生的生活疾苦,并将其转化为升级改造基础设施的动力,才是高校应有的责任与担当。毕竟,保障学生住得下、睡得着,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基本前提。

- END -

传播学笔记介绍点击图片链接即可查看

编辑:东君忆

微博/小红书:@东君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