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网欢迎您!!!

网站收藏健康资讯网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怎样看待学生选择“本升专”,先读本科后读专,学历硬过五指山?“本升专” 现象背后的..

怎样看待学生选择“本升专”

怎样看待学生选择“本升专”

“先读本科后读专,学历硬过五指山”

别说大学(本科)毕业了,每年单招还有研究生也来参加的!” 当被问及为何有专业只招本科生时,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老师的回答令记者惊讶。

2025 年 3 月底,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发布的单招章程引发热议 —— 动车组检修技术、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这三大专业,赫然标注 “仅招收本科毕业生”。三个专业各招 45 人,135 个名额专为已取得本科学历的考生设置。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种现象在该校已持续四年:从 2022 年首次招收 30 名本科生,到 2024 年扩招至 70 名,再到今年 135 人的规模,一条 “本升专” 的通道正在悄然拓宽。宇宙的尽头是编制,学历的终点是工作 —— 在经济下行的当下,这句调侃正演变为一种现实选择。

01 逆向流动:高职院校的 “精英通道”

翻开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2025 年单招计划,招生对象被明确分为四类:高中毕业生、社会考生、退役士兵,以及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毕业生。这种分类方式在高职院校中实属罕见。

三个仅限本科生的专业均聚焦铁路核心领域:

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特别注明 “只招男生”,要求无色盲色弱,双眼矫正视力 4.8 以上;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则对身高有明确限制。

对于本科背景的考生,选拔方式也与众不同:免文化素质考试,只需通过职业适应性测试,采取 “上机测试 面试测试” 进行评价。通过选拔的本科毕业生将在三年后获得一张特殊的文凭 —— 教育部认证的普通高等学校专科毕业证书。

“学校没有逼你”,招生老师在回应质疑时强调选择的自主性。这种看似 “学历降级” 的路径,却吸引了不少本科毕业生甚至研究生的主动选择。

02 就业冰河期:逆向求生的务实选择

当 2024 届本科毕业生 offer 获取率跌破 50% %u4E4B际,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却交出了亮眼答卷:这所全国铁路系统首个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连续三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超 90%,超半数学生通过校招进入国铁集团、地铁公司等央企国企。

在该校 2023 届毕业生就业渠道调查中,“校园渠道” 占比高达 52.78%。这种就业保障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珍贵。

一面是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攀升 ——2023 年毕业生总数超过 1158 万,相当于每 4 名求职者中就有 1 人面临结构性失业;另一面是技能人才缺口巨大,仅制造业领域就达 3000 万。这种供需错位正推动教育路径的重新选择。

某机械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自白道破天机:“四年学的理论足够写论文,但面对真实高铁制动系统,连基本扭矩扳手都认不全。” 知识与应用的断层,让越来越多本科生主动选择通过高职单招补足实操能力。

03 教育倒挂:理论与实践的世纪难题

在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车间,一群特殊学生正在老师的指导下操作转向架调试设备。他们中有人手握 211 高校毕业证书,如今却在练习 0.01 毫米级的精密调试 —— 这是中国高铁安全运行的核心技术之一。

“我们需要能看懂电路图也能拧螺丝的人”,某校招企业 HR 的这句话,点破了当前人才市场的核心需求。当中国高铁以 350 公里时速改写世界轨道交通史时,支撑这个奇迹的正是这些高精度技能岗位。

这种需求倒逼教育体系变革。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工作人员解释设置本科生专项的原因:“市场对该类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要求较高,传统专科生源可能难以满足培养需求。”

该校背景颇具深意:创建于 1951 年,1958 年至 1963 年曾举办本科教育,是全国铁路系统第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历史积淀与行业特性的结合,使其在轨道交通领域拥有独特优势。

04 围城现象:学历与能力的双重困境

当本科生涌入职校寻求 “技能镀金” 时,隔壁教室的专科生正在拼命备战专升本考试 —— 一场双向奔赴的围城,暴露了更深层的制度性困境。

招聘现场的现实令人深思:企业高喊 “急需技能人才”,一纸学历仍在制造无形的屏障。某智能制造企业 HR 坦言:“我们更看重技能证书,但应届生招聘中还是会有部门要求本科以上学历。”

公务员招录中 “本科优先” 的隐形规则,企业招聘时 “第一学历” 的刻板印象,如同两道枷锁,将无数手持技能证书的专科生拦在门外。而选择 “本升专” 的本科生,同样面临未来职业发展中的学历质疑。

面对这种结构性矛盾,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陈志文指出:这一现象应该从产业需求的角度来理解。“德国的职业教育发达,正是因为其高端制造业的支撑,需要高层次的技能人才。同样,中国高铁产业的全球领先地位,自然需要更高层次的技术人才。”

05 破局时刻:教育本质的回归之路

解开这个时代命题的钥匙,藏在教育本质的回归。陈志文强调:“职业教育的真正的兴起是要靠高端制造业的兴起,不要平白无故地就指责学生、家长观念问题。”

在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俄罗斯联邦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合作办学的铁道机车专业,教学场景颇具象征意义:本科毕业生们穿着工装,在模拟驾驶舱与俄方教师讨论牵引系统原理,随后又进入实训车间进行故障排查。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在这一刻真正融合。

这种培养模式正在重塑人才估值体系。一位网友分享亲身经历:“我外甥上这个(铁道运营管理)专业,大二下学期就被南昌铁路局签了,毕业生基本都是铁路上的正式工。” 就业确定性成为最硬的通货。

学历不该成为固化的标签,应是流动的能力凭证;职业教育也并非是人生规划的终点站,而该变为随时可以停靠的加油站。

网友调侃:“先专升本,再本升专,这下永动机真的被发现了。” 在这场学历的循环中,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2024 年单招 70 名本科生的名额一抢而空,今年 135 个名额的争夺同样激烈。

招聘会现场,一位手持机械工程本科文凭和动车组检修技术专科文凭的毕业生,同时向企业展示了两份证书。HR 的目光最终停留在技能评估报告上:“我们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教育体系突破观念的屏障之时,个体与产业的壮阔图景正在展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