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网欢迎您!!!

网站收藏健康资讯网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医院禁止职工推荐非正规转运车辆,医院突发严令:医生敢推荐“黑救护车”,直接纪委见..

一张措辞如刀的内部通知,正在浙江医疗圈掀起风暴——“全院职工严禁以任何形式推荐非正规转运车辆,违者直接移交纪检!”通知中的“口头推荐、提供联系方式、代为联系”等行为,均被定性为“内外勾结诱导消费”的严重违法行为,涉事者面临纪委严惩。如此雷霆手段,背后是一场牵动医患信任与生命安全的困局 。

医院禁止职工推荐非正规转运车辆

一纸禁令背后:医护的“血泪教训”

这场风暴的导火索,源于一场引发全网热议的2.8万元天价转运费事件。一名唐姓患者家属投诉民营救护车收费过高,尽管事后调查发现车辆配备了ECMO等急救设备(即使未使用也需支付开机费),且跨省800公里转运本属高价服务,但卫健委仍以“未开发票”“无明细”为由责令退费。更戏剧性的是,该家庭通过捐款平台筹款12.5万元,最终竟“盈利”4万多元 。

善意推荐反成“罪状”

“医院的每一条规定,都是一个血泪教训。”网友的评论直指核心:当医生出于患者急需而推荐转运资源,一旦费用引发争议,推荐者即被推上“诱导消费”的审判台。浙江某医院工作人员面对记者时斩钉截铁:“职工不可能推荐其他车辆!96120开通后,统一归口管理。”语气中透着如履薄冰的谨慎 。

正规渠道的“天价”与“空白”

禁令之下,医护唯一能提供的方案是拨打96120(非急救转运)或市外120。但这条“正规通道”,却布满荆棘:

天价账单:跨市超100公里每公里收费10元,配护士则每公里15元,高速费、设备开机费另算;跨省费用更高,且需患者自行联系对接医院 。

生命禁区:96120仅接收**“无生命危险”患者**。工作人员明确表示:“风险太大不接单,需医生评估可转院才出车。”若患者病情危重,平台直接拒单 。

稀缺资源之困:急需ECMO等设备跨省转运?家属需自行与医院漫长沟通,“除非有过硬人脉,否则只能苦等” 。

医护的困境:封死的善意与未解的难题

“农夫与蛇,真实上演。医生这‘农夫’,不好当。”这条网友留言刺痛人心。禁令看似斩断了“黑车”利益链,却未填补危重患者的转运缺口:

医护战战兢兢:某医院医务科连夜紧急通知:“今晚必须传达到位!任何人都不得介绍院外救护车!”六个字写满后怕 。

患者进退维谷:一边是“黑车”消失,一边是正规服务无力覆盖危重需求。当病情危急的家属跪求医生“指条明路”,医护的沉默背后,是制度与良知的撕裂 。

反思:堵不如疏,生命通道不能靠禁令“一刀切”

事实上,非正规转运的滋生,根源在于正规服务体系的不完善。正如专家武秀昆指出:“黑救护车”现象折射出非急救转运的市场空白,需通过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破局 。卫健局虽强调禁令是为防范“非专业转运风险” ,但若只“堵”不“疏”:

医护将继续承担“背锅”风险;

患者的生命通道可能因流程卡死;

医患信任将在一次次“无路可走”中消磨殆尽。

蝴蝶翅膀已扇动,这场风暴终将吹向何方?当善意成为不敢触碰的雷区,当制度未能为生命预留弹性,我们不得不问:严惩医护之外,谁为危重患者架起那座“过河的桥”?或许,答案不在纪委的问责文件里,而在怎样让96120真正扛起“救急”而非“拒载”的担当——因为生命的重量,从来禁不起“只堵不疏”的代价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