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时刻的聚光灯,已对准北京长安街。
日本共同社一则消息引爆全球外交圈:中国已正式邀请美国总统特朗普出席9月3日的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而克里姆林宫早已确认,俄罗斯总统普京将于8月31日抵达北京,开启为期四天的国事访问。
天安门城楼上,中美俄三国领导人冷战结束以来的首次同框,正从外交幻想变为可能。当普京在红场阅兵中高呼“铭记中俄并肩作战的鲜血”时,特朗普团队正秘密筹备一支由数十名美国顶级CEO组成的豪华代表团,试图将访华行程精准锚定在九三阅兵前后。
普京落座:首位确认者的战略深意
俄罗斯总统普京成为首个确认出席中国九三阅兵的外国元首,绝非偶然。他将于8月31日抵华,展开长达四天的访问行程,期间将同时出席上合组织峰会和中俄双边会谈。
这一安排背后是中俄精心编织的战略协同。作为二战中牺牲最惨重的两个国家,中俄拥有天然的“反法西斯战斗友谊”。普京的出席既是对共同历史的致敬,更是对当前西方压力的强势回应。
当俄乌冲突接近尾声、美国深度介入中东之际,普京选择在北京高调亮相。他借此向世界传递明确信号:中俄战略协作深度不受外部干扰,两国关系已进入“互为彼此重要纪念场合首选伙伴”的新阶段。
更深层的纽带体现在经贸领域。2024年中俄双边贸易额突破2448亿美元,能源管道和远东开发项目持续推进。普京在5月访华时强调:“发展与中国的关系是俄方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抉择,绝非权宜之计。”
特朗普的抉择:商人思维VS政治现实
特朗普访华筹备团队正在秘密运转。《日经亚洲》披露,白宫计划复制“沙特访问模式”——由数十名美国企业巨头组成的“CEO天团”随行,在政治外交之外开辟经济合作战场。
三重诱惑牵引着特朗普的北京之行:
他痴迷于盛大场面,曾因法国巴士底日阅兵心驰神往,甚至不惜在今年6月14日美国陆军成立250周年时,强行在华盛顿复刻“坦克游行”;
经济利益更为现实,中国对稀土的出口管制已威胁到F-35战斗机的生产线,特斯拉、英伟达等美国企业也严重依赖中国供应链;
外交遗产的诱惑同样强烈,若成为首位在任期间出席中国阅兵的美国总统,将在外交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
国内政治阻力却形成巨大障碍。国务卿鲁比奥等对华强硬派强烈反对,被中国制裁的他可能无法随行。更严峻的是民意基础——《新闻周刊》民调显示仅38%的美国选民支持特朗普访华。
特朗普的反复无常更添变数。2017年他访华时宣称“中美友谊万岁”,次年便发动贸易战。这种“交易艺术”思维让中方保持审慎,阅兵邀请成为精巧的外交试金石:若来,可体验象征性满足;若拒,则暴露美国对历史共识的虚伪。
天安门同框:全球地缘格局的变化
三国领导人若在9月3日共同现身天安门观礼台,将释放超越仪式的战略信号。这将是冷战结束以来中美俄领导人首次在第三方场合同框,构成冷战后国际关系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欧盟的反应最为迅速而焦虑。在特朗普筹备访华消息传出后,布鲁塞尔紧急邀请中国外交高官启动两年来首次战略对话,试图避免在中美缓和浪潮中被边缘化。法德渴望务实合作,东欧国家却疑虑重重。
亚太棋局随之波动。日本和韩国陷入战略迷茫:若特朗普踏上北京观礼台,意味其对华遏制战略松动,迫使两国重新权衡“选边站”的代价。台湾当局则紧急启动“团结十讲”试图稳固阵脚。
阅兵式本身成为战略叙事的载体。与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不同,今年徒步方队打破传统编排——陆军、空军、火箭军、武警、民兵预备役混合编组,展示联合作战能力。装备方队更将首次集中展示无人智能、高超音速武器等“新域新质”作战力量。
中国借此传递三重信息:重申二战胜利者身份,反击西方对中苏贡献的消解;用红旗-19与高超音速导弹的寒光回应技术霸权;在台海、南海暗流涌动之际,传递“大国矛盾可控”信号。
中俄协作:超越联盟的背靠背关系
普京的提前到场与深度访问,折射出中俄关系的独特韧性。当美国试图推行“联俄制华”策略时,普京在5月访华纪录片中明确表态:“中俄关系是深层次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因为两国利益相吻合。”
互补性构成中俄协作的核心逻辑。俄罗斯需要中国实现远东开发和能源出口,中国则需俄方在安全与外交上的支持。即便美俄关系出现戏剧性转折——特朗普重启高层对话,就俄乌冲突达成“停火共识”——俄方深知美国无法替代中国的经济价值。
军事协作持续深化。从“科莫多-2025”国际军演的中俄联合巡航,到俄方明确表态支持中国在台海问题上的立场,两国军事互信达到前所未有高度。这种“超联盟”关系既是对美国幻想的粉碎,也是应对全球变局的支柱。
经济纽带更为牢固。2025年初,中俄双边贸易已几乎完全实现本币结算,彻底摆脱美元依赖。东线天然气管道年输气能力达380亿立方米,东北-远东铁路网运力提升至1.9亿吨,两国“战略血管”已然成型。
阅兵式上的无声博弈
中国选择在2025年举行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蕴含精准的战略考量。按照常规,建军百年还需等待2年多,建国80周年则需等待4年多。在中美博弈时间紧迫性加剧的背景下,此次阅兵成为延缓美国军事冒险的关键举措。
装备展示暗含锋芒。与6月14日美国陆军成立250周年阅兵形成鲜明对比:华盛顿阅兵突遇雷暴被迫改期,士兵步伐松散,展示装备多为服役数十年的老型号,甚至出现商业公司广告。
而北京阅兵将首次亮相高超音速导弹、无人战斗机器人集群等尖端装备,空中梯队由歼-20A领衔。
徒步方队的改革更具深意。打破传统单一兵种方阵模式,代之以陆军、空军、火箭军、武警、民兵预备役混合编组,电子战、心理战部队同步亮相。这种编排展现的是体系作战能力,恰如当前国际关系的新范式:传统军事同盟渐次失效,大国在矛盾中相互依存。
当普京的4天访华行程遇上特朗普的CEO天团,中俄的战略协作与中美的经贸缠斗并行不悖。世界从未如此矛盾,又从未如此相互依存。
特朗普的空军一号是否会在9月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答案可能藏在未来两个月的中美谈判室。7月的稀土出口协议执行情况,8月的关税减免谈判进展——这些务实议题将最终决定特朗普的行程表。
无论特朗普是否现身天安门,三国互动的密度已预示旧秩序的黄昏。当歼-20编队掠过长安街时,其轰鸣既告慰3500万抗战英灵,也在叩问人类能否超越历史轮回。
毕竟,80年前用鲜血写就的教训从未过时:真正的胜利,永远属于和平的守护者而非征服者。
历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