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禁止制售纸钱惹争议,移风易俗岂能“一刀切”?

清明节将至,江苏省南通市民政局、南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近日发布通告称,全市范围内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制造、销售冥币纸钱、纸扎实物等封建迷信殡葬用品。违反本通告规定的,由县级以上民政部门会同同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予以没收,可以并处制造、销售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南通烧纸

此通告一出,便引发市民热议,甚至引来央媒发文,认为“这样的管理是机械式、不切实际、缺乏人情味的”。事实上,近几年,这样的争论屡见不鲜。

有观点认为,焚烧祭祀是流传千年的传统习俗,现在说禁就禁,是不尊重中国传统文化。而管理者也觉得委屈,明明初衷是降低安全风险、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风尚,为什么一发通告就被骂?笔者认为,在清明节祭祀这件事上,双方都有误区。

有人认为禁烧纸钱不尊重传统文化,实际上,绿色祭祀恰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尊重。

祭祀源于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理念。古人认为天地是可以保障其饱腹生存的存在,由此产生敬畏依赖的心理,认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除了天地崇拜,还衍生出神灵崇拜、祖先崇拜,且越来越具有人文色彩,但其内核都蕴含着对生命的敬畏。

那么,古人以什么样的方式祭祀?根据记载,有以献食的方式,祭牛、羊、五谷;有以灌注的方式,洒酒于地;也有掩埋或悬挂祭品。可以看出,焚烧祭祀自古就不是唯一的祭祀方式。

具体到清明节来看,最初其实没有祭扫的风俗。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代表着吐故纳新、春和景明,是人们亲近自然、激发生命活力的时节,而寒食节才是祭祀扫墓的日子。到了宋、元时期,由于官方很重视二十四节气,加之寒食节与清明日期相近,于是两者合二为一,清明节就有了自然和人文的双重内涵。

如今所倡导的绿色低碳祭祀,目的是防止因焚烧引发火灾,造成不必要的伤亡、保护美好的生态环境,同时提倡适度简约健康的生活理念。这与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理念是一致的,何来不尊重之意?

有的人接受不了网络祭祀等新型祭祀方式,其实焚烧纸钱的习俗在当时也是“新潮流”。据传,焚烧纸钱与东汉造纸术的发明有关,至唐代兴盛,流传至今。古人以焚烧纸钱方式祭祀,代替了之前以物器、钱财、珠宝、布帛为祭品的风俗,祭活人、畜生的极端做法也逐渐消失。

社会文明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衍生出适合当下的文化表达方式,焚烧纸钱在祭祀文化历史上是一种创新和进步,那么在今时今日的现代文明语系下,允许一种新的祭祀方式流行起来又有何不可?

管理者的误区则在于,将祭祀这一传统习俗不分青红皂白地归为“陋习”“糟粕”。

引发争议的通告往往是“一刀切”的禁令,并且字里行间表明焚烧祭祀是“陋俗”“糟粕”。这在无形中与传统习俗形成了对立关系。

焚烧祭祀只是不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与需要,但作为传统习俗有着很强大的社会基础,其之于群众的情感意义是非常明确的。结果却被一纸通告在措辞上予以贬低,在行动上进行惩罚,群众产生排斥心理是必然的。这也说明,移风易俗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地方政府需要更多耐心,宣传工作也需要更多智慧。

有一些新做法也值得推荐。据北京日报报道,近日,在八宝山殡仪馆老山骨灰堂北侧广场,人们用“水溶祭祀”的方式寄托哀思。写着悼言或祝福的信笺,有的被叠成纸船,有的被叠成千纸鹤,轻轻被投入水中。两三分钟后,这些寄托着哀思的信笺就溶解于水。

据了解,这些信笺用水溶纸制作,纸浆由植物合成,文字则是用食品级颜料书写,入水即溶,安全无污染。

除了以水为媒的悼念,还有折柳惜别、挂风铃、奏古琴等形式。这样的祭祀方式,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又是对情感的寄托;既充满了仪式感,又抚慰了生者心灵;既安全环保,又让人们欣然接纳。何乐而不为?

往期推荐

“碳”路先行,汽车“重庆造”强势回归

罚与不罚,北京给予哪些适度容错纠错空间?

VOCs治理工艺五花八门,怎么选?

来源:中国环境APP

编辑:张黎

南通烧纸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20230712@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Li2023071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