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检测的意义
在生活当中,可能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不小心磕破手的情况,由出血到止血的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的机体有一定的能力来做这件事情。从专业上讲它就叫凝血功能。凝血功能就是指血液由流动状态变成不流动状态的能力,这就叫凝血功能。
如果一个人要做手术了,那么在术前的时候,医生会让他去做一个凝血功能检查,如果发现他有凝血功能异常的话,就要先把凝血功能异常进行纠正后再进行手术。否则的话可能会引起他术中的出血,或者是术后的出血,而带来一些副反应。
有的时候一些出血性疾病的患者,为了明确诊断出血性疾病,或者是来鉴别出血性疾病和其他疾病之间的一个不同,也要做凝血功能检查。
还有一些病人他要用抗凝药物,比如说用了一些肝素类的药物,或者是在家里吃华法林,像这样的抗凝药物也要做凝血功能检查,来动态地观察合理的用药范围。
那么出血、血栓,还有凝血,这三者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说血流一直不止,这就是出血的一个状态;如果血液很快它就止住了,或者是经常会自发形成一些小的血栓,这种情况也是有的。所以出血和血栓实际上它是一个疾病的两个方向。
也就是当凝血功能状态处于一种高凝状态的情况下,它会形成血栓,如果机体的凝血功能是一种低凝的状态下,经常会有出血现象。
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高凝状态呢?
心血管疾病,心梗或者是脑梗死,这个时候往往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或者有静脉血栓的形成,或者是在生理状态下可能是高龄的病人,或者是妊娠期的人,她都有可能是一个高凝的状态,这种会有一个血栓形成的倾向。
恶性肿瘤也有这种可能会有血栓形成的倾向,就是高凝状态。
另外的情况下什么时候机体会有一个低凝的状态,比如说缺乏凝血因子了,他就是一个低凝的状态,他就容易引起出血。
在凝血功能发生的过程当中,它要启动的是两个机体内的系统,一个是凝血和抗凝血系统,第二个是纤溶和抗纤溶系统。
针对这些系统,在临床上会检测一些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等。这是我们常说的凝血五项,目前我院均已开展。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正常参考值:9.0-15.0秒。
延长:
1.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
2.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3.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缩短:
1.DIC早期呈高凝状态;
2.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
3.口服避孕药;
4.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从凝血酶原时间(PT)和测定试剂的国际敏感指数(ISI)推算出来的。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计算而来。采用INR使不同实验室和不同试剂测定的PT具有可比性。
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76-1.15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正常参考值:24-38秒。
延长:
1.凝血因子Ⅷ、Ⅺ、Ⅻ缺乏症;
2.血友病甲、血友病乙(Ⅸ)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3.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口服抗凝剂等;
4.血循环中有抗凝药物存在;
5.系统性红斑狼疮及一些免疫性疾病。
缩短:
1.凝血因子Ⅷ、Ⅹ活性增高;
2.血小板增多症;
3.高凝状态;
4.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和肾炎综合症;
5.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
三、凝血酶时间(TT)
正常参考值:9.0-16.0秒。
延长: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SLE(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病、肾病等低/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
缩短:
高纤维蛋白血症。
四、纤维蛋白原(FIB)
正常参考值:2—4g/L。
增加:
1.机体感染:毒血症、肝炎、轻度肝炎、胆囊炎及长期局部炎症;
2.无菌性炎症:糖尿病、肾病综合症、尿毒症、风湿热、恶性肿瘤、风湿关节炎;
3.糖尿病酸中毒;
4.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症、脑血栓、血栓静脉炎、心肌梗塞、放射治疗;
5.妇女经期、妊娠晚期、妊高症及剧烈运动后;
6.放疗后,灼伤,休克,外科大手术后,恶性肿瘤等。
减少:
1.肝脏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萎缩;
2.砷、氯仿、四氯化碳中毒均可使纤维蛋白原减少;
3.DIC:因纤维蛋白原消耗及继发性纤溶活性亢进纤维蛋白原呈进行性下降;
4.原发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5.原发性纤溶活性亢进;
6.恶性贫血及肺、甲状腺、子宫、前列腺手术。
五、D-二聚体(D-D)
正常参考值:0.00-1.00 ug/ml
是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中的一种片段,它是交联后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特异标志物之一,是确定体内有无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的指标。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
凝血功能检查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在凝血功能检验结果的诸多影响因素中,标本采集这一环节占有极大比例,因此正确掌握凝血功能标本采集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对保证凝血功能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重要意义。现收集整理如下:
1.采集标本前叮嘱患者处于平静状态,因为情绪激动、剧烈运动会引起血浆成分变化(如血小板增多,凝血和纤溶活性增强)。
2.采用凝血专用的蓝帽真空采血管,采血量以专用管刻度要求为准(一般为2ml),不宜过多或过少,影响抗凝比例。
3.注意采血顺序,如果病人需要同时抽取多管血,凝血项目一般放在第二管采集。
4.穿刺应顺利,尽量一针见血。采血时止血带不应扎得太紧或时间太长。
5.采血后应立即上下轻缓颠倒混匀5—10次,使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匀。
6.采集后需尽快送检,一般最好在2小时内完成检测。
供 稿:谢文君
编 辑:罗 欣
一审一核:陈飞云
二审二核:蒋英斌
三审三核:曾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