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玉米粗缩病
危害特征:
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侵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
幼苗在5~6叶期可表现症状,初期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的叶片上出现透明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纹,逐渐扩展至整个叶片。病株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质硬,心叶不能展开,严重矮化,仅为健株的1/3,叶背面侧脉上出现蜡白色突起物,粗糙明显。
有时叶鞘、果穗苞叶上具蜡白色条斑。病株分粟多,根系不发达易拔出。雄穗败育或发育不良,花丝不发达,结实少,重病株多提早枯死或无收。
防治方法:
①选种抗病品种:清除田间、地边杂草,减少毒源;合理施肥、灌水,加强田间管理,缩短玉米苗期时间;在病害重发地区,调整播期,使玉米对病害最为敏感的生育时期避开灰飞虱成虫盛发期,降低发病率。
②防治灰飞虱:用5%吡虫啉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4%拌种,能有效地防治苗期灰飞虱,减轻病毒病的传播。在灰飞虱传毒为害期,尤其是玉米7叶期前,可喷洒下列药剂:氯虫•噻虫嗪;吡蚜酮,或噻嗪酮。
③玉米苗期,喷洒菌毒清;盐酸吗啉胍?乙酸铜;或菇类蛋白多糖,喷洒叶面,每7~10天1次,连续喷施2~3次。
02玉米锈病
危害特征:
玉米锈病主要侵害叶片,也为害玉米苞叶和叶鞘,严重时也为害茎秆,田间发病时,先从植株顶部开始向下扩展。
发病初期在叶片基部散生淡...斑点,后突起形成红褐色疤斑,破裂散出铁锈色粉状夏孢子,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突起,开裂露出褐黑色冬孢子。
发生严重时,叶片上布满孢子堆,造成大量叶片干枯,植株早衰,籽粒不饱满,导致减产,更重时,造成叶片从受害部位折断,全株干枯,减产严重。
防治方法:
①选种抗病品种;清除田间、地边杂草和病残体,减少侵染源;合理施肥、灌水,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
②玉米病害发生初期,田间病株率达6%时开始喷药防治,可选用以下药剂防治:三唑酮;戊唑醇,或丙环唑。
03玉米大斑病
危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
叶片发病:在下部叶片上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褐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明显的黑褐色霉层
防治方法:
①选种抗病品种;清除田间、地边杂草和病残体,减少侵染源;适时早播,避开病害发生高峰;合理施肥、灌水,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
②在玉米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在抽雄前后,当田间病株率达 30%以上,病叶率达 20%时,可选用下列药剂防治:丙环唑;异菌脲,或嘧菌脂。
04玉米小斑病
危害特征:
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但以抽雄、灌浆期发生较多。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可为害叶鞘、苞叶和果穗。
叶片染病:初期产生半透明水浸状褐色小病斑,后扩大为边缘赤褐色,轮廓清楚上有2~3层同心轮纹的椭圆形病斑。病斑多时融合在一起,不受叶脉限制,叶片迅速死亡。
叶鞘和苞叶染病:病斑较大,纺锤形,黄褐色,边缘紫色不明显,病部长有灰黑色霉层。
果穗染病:病部产生不规则的灰黑色霉区,严重的果穗腐烂,种子发黑霉变。
防治方法:
①选种抗病品种;清除田间、地边杂草和病残体,减少侵染源;合理施肥、灌水,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
②玉米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病害发生初期,可选用下列药剂预防:丙环唑;异菌脲,或嘧菌脂。
05玉米纹枯病
危害特征:
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鞘、茎秆、果穗。
叶鞘和果穗苞叶发病:产生淡褐色水渍状不规则病斑,病健交界处不明显,病斑后扩展融合成云纹状大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由下向上蔓延扩展。
严重时根茎基部组织变为灰白色,次生根黄褐色或腐烂。多雨、高湿持续时间长时,病部长出稠密的白色菌丝体,菌丝进—步聚集成多个菌丝团,形成小菌核。病株茎秆松软,组织解体。为害苞叶,症状同茎秆。
防治方法:
①选种抗耐病品种;清除田间、地边杂草和病残体,减少侵染源;合理施肥、灌水,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在玉米心叶期或发病初期,结合田间农事操作,摘除病株下部的叶片和叶鞘,可减少病菌再侵染的机会。
②种子处理:用5%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重量的0.1%拌种。
③玉米拔节期至抽雄期,结合玉米褐斑病、大斑病、小斑病等其他病害的防治可喷施下列药剂:丙环唑;苯甲?丙环唑,或多菌灵。
06玉米丝黑穗病
危害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是幼苗侵染的系统性病害,其症状有时在生长前期就有表现,但典型症状一般到穗期出现。
生长前期5叶期后症状表现为病苗节间缩短,株形较矮,茎秆基部膨大,下粗上细,叶片簇生,叶色暗绿挺直。雌穗受害:大多数变为一个基部膨大、端部较尖、短小、不能抽丝的圆锥形菌瘤,苞叶一般不破,黑粉也不外露。
玉米乳熟后,有些苞叶变黄破裂散出黑粉,可看到内部有乱丝状的寄主维管束组织,故名丝黑穗病。雄穗受害后,多数情况下不是局部小穗变为黑粉苞,穗形不变。
防治方法:
①选种抗耐病品种;实行轮作;清除田间、地边杂草和病残体,减少侵染源;合理施肥、灌水,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
②拌种: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2%,2%戊唑醇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进行拌种。
07玉米瘤黑粉病
危害症状:
常为害玉米叶、秆、雄穗和果穗等部位幼嫩组织,产生大小不等的病瘤。
病瘤初期为银白色,内部白色,有光泽,肉质多汁,并迅速膨大,常能冲破苞叶而外露,表面变暗,略带淡紫红色,内部则变灰至黑色,失水后当外膜破裂时,散出大量黑粉。
果穗发病可部分或全部变成较大肿瘤,叶上发病则形成密集成串小瘤。
防治方法:
①种植抗病品种;实行轮作;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秋冬实行深耕,减少病源体;加强肥水管理,在抽雄前后适时灌溉,避免受旱;减少机械和虫害损伤。
②拌种: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3%的药量拌种。
③玉米抽雄前可选择以下药剂进行预防:烯唑醇,丙环唑。
来源:图禾立农业、玉米种植产业
转自:河北省植保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