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下“率”这个字有两个读音,shu?i和lǜ。现在的常用意思我们大概都知道,我们看下详细的解释。
《说文》里讲:率,捕鸟毕也。象丝网上下其竿柄也。
这样的解释恐怕不懂,“捕鸟毕也”是什么意思?关键在于“毕”,再去查下就好了。
“毕”的本义是抓鸟、抓野兽的网,如《诗经》里有:鸳鸯于飞,毕之罗之。“毕和罗”都是网的意思。
好,明白了这个之后,就知道《说文》里讲的是什么意思了,说的是“率”是抓鸟的网(捕鸟毕也),像丝网的形状,上下是杆柄。
但是这个解释可能不对,因为这个是在篆书基础上的解释,我们知道,认字得从源头去认。篆书的写法,有的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况且“率”字的其它解释也没有说是“捕鸟的网”,也没有这样的记载。相反的是“毕”这个字,明显就有,这就是印证。
那“率”是什么意思呢?看下甲骨文,甲骨文写法到底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它中间是一个丝,跟编织绳子有关系,然后还有四个点,这四个点属于指事符号,指的是什么呢?按甲骨文字典上的说法,说是像绞麻为索之形,旁边那点为麻枲xǐ之余,“枲xǐ”是...的雄株,开雄花,不结子,纤维可织麻布。也泛指麻。
在这里说的意思就是“率”本义是“粗绳”即“繂lǜ”的本字。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像一段绳子;旁边的小点是拉拽时掉下的麻屑。
还有的说法是:甲骨文中间是丝线,旁边的点是“水”,像一根绳索拖在河水中,本义就是用纤绳在河岸拉船。
所以这个“率”就有带领、遵循的意思。读lǜ的时候就是效率、概率之意。
“宾”的甲骨文就是“宀mi?n 人”,画了一个房子,里面一个人。表示家里来客人了,这个人可能表示客人,也可能表示主人在等客人来。
所以有的甲骨文又在下面加“止(脚)”,表示客人从外面来。金文开始把“止”变成“贝”,“贝”在古代是货币,表示宾客拿着礼来的。王国维也是这样讲的:“金文及小篆易从止为从贝者,乃后起之字。”所以不是拿礼的才是宾,没拿礼的就不是了。来者是客,客人上座,这才是我们的待人之礼。
《说文》的解释是:所敬也。
“宾”还通“傧”。意思是接引客人,用宾客的礼节相待。
“归(歸)”的甲骨文左边是“duī”,右边是“帚”。“”和“堆”音义皆同。
有的解释认为“归”表示女子出嫁,因为古代社会中,女子出嫁后需要承担家务,包括打扫庭院,房间卫生,因此“归”字在甲骨文中与打扫相关的部分“帚”象征着出嫁的女子要从事的工作。
女子出嫁之后为妇,妇的繁体为“婦”,右边也是“帚”,扫地的扫繁体为“掃”,右边仍旧是“帚”。
另一种解释认为,“归”字表示战争结束或异域远疆停止敌对与战争状态,左边的“”也是“师(師)”的本字,“师”本义是军队的意思,如:班师回朝。
所以“归”表示顺服于中央朝廷,归顺,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和平与统一的渴望。
后来这个字有的把左边变成了“止”就写做“㱕”,有的是在原本的基础上加“止”写做“歸”,现在简化成了“归”。
这个是“王”,甲骨文、金文就像一个古代的石斧、斧钺,表示权力的象征,所以为“王”。
“玉”的甲骨文就像绳子串了串玉,甲骨文有的是画了三个,因为古文中三代表多。原因是因为《老子》里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以三就表示多,事不过三,也是从这里来的。
后来汉字发生演变,看下这两个字的篆书十分的相像。所以后来楷书为了避混淆,在“玉”字的右边加了一点,但是做偏旁时候不加点。所以如:珍、珠、琳、琅、玩、弄、玲、珑等,都是玉字旁,和玉有关,和王没有关系。现在学校教给学生大都是“王字旁”。这些错误得需要改正。
看下“班”这个字,中间的是刀,两边的是玉。意思就是用刀把玉分成两瓣。
所以就有了班次的意思,哪一班的车。1班2班,是不一样的,分开的。
明白了每个字的意思之后,再来看下“率宾归王”的意思,"率宾"等同于"率滨",是四海之内的意思。和“遐迩一体”合起来整句话的意思是 :普天之下,远近统一,四海的百姓都拥护、归附于王道的统治。
"率宾归王"出自《诗经?小雅?北山》:"溥pǔ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里的"王"字,不是指哪一个具体的帝王,而是特指"王道"。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历来就有"王道"与"霸道"之别。王道指的是先王之道,即夏商周三王的统治方法。三王的统治用的是仁义道德,其结果就是无为而治,天下太平,这种政治体制是王道。历史上描绘这个时期,是五日一风,十日一雨,万民乐业,天下太平。
但是到了东周时期就不行了,首先登场的是"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他们推崇和实行的是霸道,以实力说话,比拳头。比如当时的齐桓公任用贤相管仲,充分利用齐国的自然资源,晒盐炼铁、渔农贸易一起来,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富国强兵。齐桓公曾九次主持召开诸侯大会,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
历史上的正统观念,一种政治制度或者实行王道,以仁义礼治来治国,当然最理想。等而下之者实行霸道,靠实力形成威慑力量,令他人不得不服,也无可厚非,像汉、唐、明都是以武力夺取天下。最令人所不齿的是靠阴谋诡计,篡权窃国。如:王莽、曹丕、司马炎等辈。庄子对这些"国君"嗤之以鼻,称他们为大盗,所谓"窃钩者盗,窃国者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