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笔者思考了一个临床相关的药物含量的问题:升血小板药物罗普司亭,标注规格为 250 μg/ 瓶,但药品说明书配制方法中提示含量为 375 μg/ 瓶。是说明书写错了吗?还是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仔细研究说明书后,笔者发现该药物配制方法确实比较特殊,如不注意的确可能出现用药剂量超标的情况。因此,笔者将经验归纳总结如下,以期对各位临床同道有些许帮助。
升血小板药物简介
罗普司亭(Romiplostim),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s),通过与血小板生成素(TPO)受体结合使其活化,从而促进血小板生成,作用机制类似于内源性 TPO,可用于对其他治疗(例如皮质类固醇、免疫球蛋白)反应不佳的成人(≥ 18周岁)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根据《中国肿瘤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诊疗专家共识(2023 版)》的内容,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在肿瘤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CTIT)患者中有一定疗效,临床上可以考虑使用。
在成人患者中,罗普司亭推荐起始给药剂量为 1 μg/kg,每周皮下给药 1 次。此后每周评估一次血小板计数,根据血小板计数、症状适当增减给药量,最大给药量为每周 1 次,10 μg/kg。
根据药品说明书提示,罗普司亭的配制方法较为特殊,临床用药时应尤为关注。目前上市使用的罗普司亭规格为 250 μg,但在配制方法中却提示 1 瓶中含量为 375 μg,乍一看是「标注错误」了,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该设计是为了方便临床获取精确的给药剂量。一瓶药物实际含量为 375 μg,加入 0.72 ml 注射用水后得到的溶液浓度为 500 μg/ml,配制溶液的总容积为 0.75 ml,但用药时只需 0.5 ml(即 250 μg),因此瓶中及注射器中剩余的药液舍弃即可。通过如此的设计与配制给药方法,可以给予患者精确的剂量,避免因药物残留在药瓶或注射器中导致的给药剂量不足。
图1.含量及规格标注
配制操作步骤
>>>> 1.每瓶药物用 0.72 mL 的注射用水溶解,使用刻度为 0.01 mL 或 0.1 mL 的注射装置给药。禁止使用注射用水以外的溶剂溶解。溶解得到的溶液最终浓度为 500 μg/mL。
>>>> 2.应平稳地在瓶中进行混合,避免过度或剧烈的搅拌,禁止振摇。通常在 2 分钟以内溶解,溶解后溶液无色澄清。在溶解后应目测检查溶液中是否出现变色以及瓶内是否含有微粒。禁止使用发现变色或者含有微粒的溶液。
>>>> 3.溶解后溶液室温(25℃)或冷藏保存(2~8℃),并在 24 小时内开始给药。溶解后溶液应避光保存。
>>>> 4.使用后残余的药液不保存,直接销毁。禁止从同 1 瓶内取药液 2 次以上。
给药操作步骤
>>>> 1.在给药时,首先依据患者的单次给药剂量(μg)计算所需配置液的量(mL)。实际操作为单次给药剂量(μg)除以溶解后溶液的终浓度(500 μg/kg),即可计算出对患者进行给药的配置液的量(mL)。
例如,以 1 μg/kg 的首次给药量针对体重为 55 kg 的患者开始给药时,患者所需的单次给药量为 55 μg。用此数值除以溶解后溶液的终浓度(500 μg/kg),可计算出对患者进行给药的必需量(mL)。此时,必需量为 55(μg)/500(μg/mL)=0.11 mL。
>>>> 2.当单次用量超过 0.5 mL 时,应从多个瓶中取药以保证必需量(mL)。
>>>> 3.由于给药溶液量少,为了准确测量,应使用带有 0.01 mL 或 0.1 mL 刻度的注射器等进行给药。
注意事项
严格按照要求加入溶媒量及抽取所需量,不要冲洗药瓶或用完配制的全部药液,以免发生药物过量。药物过量时,血小板计数可能会过度升高,且有可能出现血栓形成/血栓栓塞并发症。如果血小板计数过度增加,应停用罗普司亭并监测血小板计数。根据剂量和给药建议重新开始罗普司亭治疗。
随着制药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先进制药理念不断应用到实践中,更有益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的开展,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同时,这也给医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临床工作实践中必须不断地学习,尤其是新药用于临床时,应仔细研读药品说明书,以免造成用药错误。
参考文献
[1].注射用罗普司亭说明书,协和麒麟(中国)制药有限公司,2023.8.
[2].注射用罗普司亭说明书,齐鲁制药有限公司,2024.7.
[3].中国肿瘤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诊疗专家共识(2023版).
作者 | 孙国龙
投稿 | sunjiamei@dxy.cn
排版 | 姣姣
题图 | 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