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最近许多锹形虫杂志都以大篇幅来介绍中国大锹形虫,其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我将在这个单元里,以一个贩卖业者的立场,为读者们介绍几种我经手过的中国大锹形虫。
栖息于中国的大锹形虫
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你会联想到什么?广大的土地、永远计算不清的人口、丰富的资源,还是未知的生物?正在看这本书的你,会不会也联想到了未知的锹形虫?中国正是这样一个充满了未知数的大国。有人形容的很贴切:“中国对日本而言是一个既接近又遥远的国家”,虽然同样位于东南亚,但是中国的一切却又如此令人不可捉摸..。
我第一次造访中国大约是在16年前..。当时中国人一听到虫,都只想到:“虫?好吃吗?(中国人似乎认为虫是可以吃的食物)”。时至今日,在中国采集昆虫依然处处受限,无法随心所欲的进行采集工作。例如要将动植物携出中国必须获得许可、部分的观光区被列为保护区,某些村落的居民甚至不允许日本人进入某些特定的地区。把中国深山里的小村落当成另一个国家或许会比较好吧。
曾有同业邀请我一起去中国,但是如果有我这个年过半百,对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都要求的人同行,必定会觉得绑手绑脚,十分碍事。过去我也曾亲自进行采集工作,但是这么一来就无法兼顾到营业的业务(昆虫个体、用品的买卖以及饲育)了。
由于我是昆虫买卖的业者,所以我认为自己专心于买卖,其他的工作交给各个领域的专家分工合作才是上策。如果想要寻求更多的昆虫个体,就得需要更多人力、财力与时间及各领域间的“联系”。如此一来,真正透过采集而获得的中国大锹形虫个体才能得以在商店里贩售。
中国开放的观光地区其实是非常有限的。由于各地都有军事设施,因此事实上根本没有所谓“正确的地图”。因出产锹形虫而一夕成名的福建省福州的北峰就是一个例子。我在中国买了许多份地图,但是就是找不到一个名叫“北峰”的地方。然而当地的确是有一个名为北峰的地方,为何地图上会找不到呢?
“北峰”在1975年被并入福州,从此以后中国便不再有“北峰”这个行政区。然而当地的第一张地图是在十年前(约1993年)才绘制而成的,所以地图上当然没有之前就被合并的北峰。如果想要在地图上找到北峰这个名词,恐怕要参考二次大战前的陆军军事地图才行了。经过简单的解说后,大家应该都能了解为何地图上没有北峰了吧。
讲到“福建省”,大家会联想到什么?或许有人连福州在哪里都不知道吧。想要到福州,一般都要经由上海以及香港。福州市内有一个“五一广场”,广场四周高楼林立,建设可说相当的进步,但是只要往郊区移动,就会发现其实福州大部分还是处于未开发的阶段。我会对中国的大锹形虫感兴趣,可能是因为日本国内的锹形虫无法再吸引我,再加上好奇心的驱使所致吧。
福建省(北峰)
为何1996年到1997年进口的中国大锹形虫要特别注明是"北峰"出产(1995年之前就已经有福建产的中国大锹形虫进口了)?为何某些饲养者特别偏爱"北峰大锹形虫"?"北峰大锹形虫"真的那么好吗?北峰产的中国大锹形虫个体间有没有差异?我想饲育者自己也不知道吧。我想从1996年到1997年在福建福州寿山出产的中国大锹形虫,来谈谈"北峰"这个地方。
北峰大锹形虫有没有别的品种身上看不到的特征?直到2002年秋天为止,我尽可能的从中国各省䈭集了各种不同的大锹形虫(包括野外采集与人工饲育的个体),种类之多令人目不暇给,我也从中对大锹形虫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看了这么多种的大锹形虫,我得到了一个结论:"这些大锹形虫身上都没有北峰大锹形虫的特征"。虽然这些我䈭集的大锹形虫中不乏优秀的品种,但是我依然钟情于我从以前就饲养到现在的“北峰”血统。
举凡外齿与内齿弯曲型态的绝妙组合;从头部、前胸到腹部良好的平衡感;由头部与前胸上的颗粒所形成的消光效果;从侧面观看时所感受到的质感;只有在大型个体上翅才能看得到的纵向纹路等等,都是北峰大锹形虫深深吸引我的地方。北峰大锹形虫并不是日本产锹形虫在血缘上的延伸,而是一支独立的血统,它的身上保有着与中国大锹形虫相同的特征。而这所谓的血统,其实就是“北峰”的标志。我在1998年将这支血统定名为"Special Lineage",并持续饲养着。如果没有这支血统,那么我今天或许就不会如此深爱中国大锹形虫了吧。
饲养大锹形虫的热潮在1998年从专家级的饲育者延烧到了一般的饲养者。如果我们将这波流行称作"第一次中国大锹形虫大流行",那么最近的这两三年,是不是应该叫做"第二次中国大锹形虫大流行"呢?
在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事实上一开始就有一些优良血统的累带饲育个体存在,而这支族群,在爱虫者们的发展下,变成了以“北峰”为名号的个体,而一切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为什么要冠上这个明明已经不存在的地名“北峰”呢?在此,请容我先为各位说明“北峰大锹形虫”的流通过程(从以前就饲养外国产锹形虫的朋友应该早已明白了吧)。
昆虫业者除了中国大锹形虫之外,当然也同时贩卖着许多其他品种的锹形虫,因此从前的事情或许早已不复记忆,而当时的清单或资料应该也都找不到了吧!我只能访问当时知道的几位业者,凭着他们片段的记忆来拼凑出答案。这项耗时又费力的调查成果如下。
“北风大锹形虫”的采集者为中国人(现在的建瓯大锹形虫之采集者),而将其引进日本国内的,则是一位名为K先生的日本人。虽然K先生同意我写出他的真名,但是为了避免为他带来工作上的困扰,因此我决定保留。
如果没有这位K先生,现在我应该也不可能拥有这么多中国大锹型虫吧!所有的“北峰大锹形虫”都是跟随着K先生一起坐飞机远渡重洋来到日本的。
K先生究竟是何许人也?他曾是大阪的昆虫专卖店【GREEK(负责人为岛田先生)】的客户,同时也是我在昆虫业界中为数极少的好友之一。Greek可说是中国大锹形虫的发信地,K先生在通商贸易许可之下,确立了活体昆虫的进出口系统。换句话说,K先生就是促使中国锹形虫能够合法输出的日本人(若有机会,日后或许可将其许可证刊登出来)。
接着我们来谈谈北峰大锹形虫进口日本的时间及数量。第一次被带进日本国内的是三对小型的个体,时间则是在1996年11月左右。这些个体在业者的努力下,到了第二年便增加至40对,并分次贩售给各店家。在这段期间内,几乎只有相关店铺才能得到,一般的饲养爱好者是无法取得的。
到了1998年,一般的爱好者才终于能够购得北峰大锹形虫,而且都是累带饲育下的个体。当时,一只60公分左右的个体便要价约30万日币(因为当时的中国大锹型虫数量实在不多,物以稀为贵)。
在那之后,北峰大锹形虫的进口作业便停滞了一段时间。尔后,便一次进口相当数量的中国大锹形虫,那就是栖息在福建省的“闽西地区”个体群。福建省境内有许多产地,因此必须详细区分才行,前述的中国大锹形虫是冠着“北峰”的头衔,在表单上则被分类为“北峰”、“建阳”。另外,闽西地区指的是福建省的西南部,广义地说,可包含北峰、建阳、建瓯等地,不过大部分的个体都是以“福建省”来登记。
为什么不再进口北峰大锹形虫呢?
业者在进口了北峰大锹形虫之后,必须计算收支的平衡,如果没有到达一定的数量,其实并不划算。如果寿山周边在一定期间内所采集到的数量有限,则势必需要扩大采集范围;而当达到能使收支平衡的数量,交通费用当然也就变得十分可观。这也显示出在“北峰”采集中国大锹形虫的困难所在。为何不再进口北峰大锹形虫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因为所需经费过高。那时候,日本国内菌丝瓶饲育法的技术已趋成熟,大型的中国大锹形虫饲育个体开始出现在市场上,再加上泡沫经济以及日本经济成长率下降的影响,业者、商店以及消费者皆慢慢认同并接受价位较低(?)的“建阳产”与“建瓯产”个体成为主流的事实。
福建省(建阳)
在经过了一段空窗期之后,终于在日本国内可以买到的中国大锹形虫就是福建省“建阳产”的。建阳大锹形虫不但进口的数量颇多,也广为一般消费者所熟知。由于在数量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得以饲育出许多大型累代个体(约78公分)。建阳可以说是让我首次见识到接近80公分的中国大锹形虫的产地(接近80公分的个体所具有的魅力,是75公分前后的个体所无法比拟的)。
直到现在,我还是觉得建阳产的中国大锹形虫比较容易培育出大型或超大型的个体,总之是一个非常值得一养的品种。至于与建瓯产的个体在外观上有什么差异,就不得而知了。
福建省(建瓯)
虽然建阳产的中国大锹形虫已经在市场上趋于稳定,但人类的欲望总是无穷尽的,因此“建瓯产”的个体便顺势登场了。
在我第一批进口的建瓯大锹形虫中,竟然出现了一只77公分的超大♂个体,这真是特例中的特例,在这五年之中,我再也没有见过比这只更大的个体了。这只77公分个体的后代,最后分别被几家昆虫专卖店带走了。我在2000年为这支血统冠上了“Special Filial”的名号,并且进行饲育管理,以期能更趋成熟。大多数的建瓯累代个体都是头宽型的,或许是“建瓯”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帅,所以一时间人气扶摇直上,今年更是有许多优秀的累代饲育个体诞生,说不定能成为北峰大锹形虫的接班人呢!从前述的北峰到现在的建阳、建瓯,在我的身边,这三个产地的个体俨然已经成为福建省产中国大锹形虫的代名词了。
福建省各地的中国大锹形虫
中国大锹形虫的魅力丝毫未减,从2001年开始,日本便进口了产于上述产地以外的中国大锹形虫。2001年进口的新产地有光泽、建宁、泰宁、黄坑以及福州市的丹阳和北峰;2002年的新产地则包括了顺昌、将乐、政和等地。到了2003年的春天,上述这些产地的个体的后代就会大量羽化,届时一定能够带给我们全新的感动。
中国大锹形虫的魅力
中国大锹形虫如此风靡的最大原因,我认为,应该就是饲养时的那份满足感与优越感吧!
每当结束了辛勤的工作回到家中,看着房间里的中国大锹形虫,就能使我忘怀一身的疲劳。因为纯粹出于兴趣,钱也花了不少,但是为了“爱虫”,我在工作上的表现变得比从前更加卖力。如此一来,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和预算去从事其他的娱乐活动(?),每天一下班就马上回家了。最后还能促使家庭和谐美满,妻子也每天笑嘻嘻的,同时对我的限制也减少了许多(这只是理想的情况,但事实上..)。锹形虫是我每天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秉持着对中国大锹形虫的热爱,我将永远努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