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学的字,严格来说不算生僻,给你一个人名或词组,很多人可能会说马上反应过来:哎呀,原来是这字,我认识,我会读。但单独拎出来,可能好多人就会傻眼,这字怎么读啊?是什么意思呢?
今天我们要学的字:“圻”,应该就是这样一个字,让我们一起开始学习吧。
“圻”字的发音
“圻”字是一个多音字,主要有两种读音:q?和y?n。
读作q?:在这种读音下,“圻”主要指代边界、疆界或地域。《左传》中提到的“今土数圻而郢是城”,这里的“圻”指的就是地域的范围和边界。
读作y?n:在这种读音下,“圻”与“垠”同义,表示边际或边界。《说文?土部》中对“圻”字的注解为:“垠,地垠也。一曰岸也。”这里的“垠”字指的是地面的边界或边缘。
“圻”字的含义
“圻”字的含义丰富多样,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边界、疆界:在古代,“圻”常用来指代国家的边界或地域。如《周书?职方》中提到的“万千里曰王圻”,这里的“王圻”指代极广阔的地域。
量词:用于计算田地的面积,如“万亩圻”“三十圻地”等。
动词:表示划分边界,如“圻地”“圻封”等。
曲岸:圻也可指弯曲的河岸。
“圻”字的起源和演变
“圻”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和金文时期。甲骨文中,“圻”字由“土”和“斤”两部分组成。“土”字代表土地,“斤”则是象征斧头的工具,表示武力守护的领地。小篆时期,“圻”字的字形进一步演变,最终形成了现代汉字的形态。
隶变后楷书分别写作“垠”与“圻”。“垠”字通常用来指代边界、边际,而“圻”字则更多地与土地、界限有关。这两个字虽然在古代有着相同的起源,但在现代汉语中,它们各自承担了不同的角色。
“圻”在古籍中的记载及应用
“圻”字在古籍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证: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且昔天子之地一圻。”这里的“一圻”指的是天子的领土范围,是对国家或天子领地边界的描述和确认。
《周书?职方》:“万千里曰王圻。”这句话表明“王圻”一词用来指代极广阔的地域,象征着一个国家或者地域的广大和辽阔。
《尚书》:“申画郊圻,慎固封守,以康四海。”这句话可以理解为重新划定边疆,谨慎加固边防,以此来安定四方的国家。
“圻”在现代语境的应用
在现代汉语中,“圻”字的应用相对较少,但依然可以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中见到。例如:
地名:一些地名中会使用“圻”字,如“圻阳”。
姓氏:在一些地区的方言中,“圻”字作为姓氏使用。
文学作品: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作者会使用“圻”字来表达特定的意境或情感。
取名应用:在取名时很多人喜欢用圻字,寓意谈不上有多好,但如果按照中国传统文化,名字也需要五行调和,那这圻字就是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它的五行属土的属性非常明确。
我们熟知的明星王学圻,就用了这字,当然我们不知道他出生时父母长辈给他取用圻字,是否他命格五行缺土,我猜大概率是这样的。
常用词组和成语
“圻”字在现代汉语中虽然使用较少,但依然有一些常用的词组和成语:
疆圻:指国家的边界。
边圻:指边境。
临圻:临近曲岸的地方。
申画郊圻:形容详细勘察和勾画边界。
结语
通过对“圻”字的深入探讨,我们不仅了解了它的发音、含义,还知道了它在古代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小小的一个汉字,也能让我们学习到一些有趣的历史知识。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汉字,关注公众号,一起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