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一年当中最隆重的节日,与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合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一般指农历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期间,汉、壮、布依、侗、朝鲜、仡佬、瑶、畲、京、达斡尔等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庆祝活动主要内容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活动,传说最早在尧舜时代就有过春节的风俗,经秦汉发展、唐宋壮大、明清规正、辛亥法定,春节之名尘埃落定。
“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从立春交节当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期间,都被称为春天。
汉武帝改用结合二十节气的太初历以后,中国历代都以立春日为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
《史记》、《汉书》称正月初一为“四始”(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和“三朝”(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朝亦始也。
1914年1月,时任内务部总长的朱启钤为顺从民意,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本部为顺从民意起见,是否有当理合,呈请大总统鉴核施行。”一直沿用至今。
春节民俗众多,包括农历腊月初八喝腊八粥;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吃关东糖和喝糖粥等;年前贴春联、年画、剪纸和放爆竹、除夕夜包饺子、包汤圆、做年糕,吃团圆饭守岁;农历正月初一迎神、拜年;正月初五接财神;正月十五日元宵节舞龙舞狮、吃元宵、游灯会、猜灯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