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均为补肾的常用中成药,但二者存在以下区别:
一、药物组成
1.六味地黄丸
主要由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组成。
这六味药中,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山茱萸补养肝肾、涩精;山药补脾益肾、固精;泽泻利湿泄浊,防熟地黄滋腻;牡丹皮清泻相火,制山茱萸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助山药健运。
2.金匮肾气丸
目前市面上出售的,主要由地黄、山药、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炙)、牛膝(去头)、车前子(盐炙)等组成。
三、来历
1,金匮肾气丸,最早见于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也叫八味肾气丸。
“肾气丸”的组成: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桂枝和炮附子,其中温热药只有桂枝和炮附子,且含量极低,各占1/27,别看热药少,却恰到好处,能“少火生气”,阴药阳药都补得进去,非常巧妙。
张仲景的“八味肾气丸”用少量温药补肾火,加上较多的滋阴药,借助酒的温性,更容易补得进去,可激发脏器的潜能,使身体渐渐进入良性循环,此为阴中求阳。
2,六味地黄丸最早出自宋代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
北宋时期的儿科名医钱乙,根据多年行医经验,发现小儿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营养不足,常出现发育迟缓等问题。
他认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于是将肾气丸中温阳的药去掉,只保留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六味药材,制成了六味地黄丸,用于治疗小儿发育不良、囟门迟闭等病症。
三、功效主治
1.功效
六味地黄丸:以滋阴补肾为主,主要功效为滋阴补肾。
金匮肾气丸:功效为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2.主治病症
六味地黄丸:适用于肾阴亏损证,常见症状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多饮、多食、多尿等)等。
金匮肾气丸:用于肾阳不足证,如肾虚水肿,表现为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也可用于痰饮喘咳、消渴等病症,但此消渴是由于肾阳不足,气化功能失常所致。
四、适用人群
1.六味地黄丸
适合肾阴虚者,这类人群多表现为形体消瘦、口干舌燥、五心烦热(两手心、两足心发热及心胸烦热)、失眠多梦、舌红少苔等阴虚内热的症状。
2.金匮肾气丸
适用于肾阳虚者,往往有面色白或黧黑、神疲乏力、畏寒怕冷、腰膝冷痛、下肢水肿、夜尿增多、舌淡胖苔白等表现。
一般来说,最简单的分辨方法就是看怕冷或者怕热,阴虚怕热,尤其是到晚上会更怕热,就吃六味地黄丸。
怕冷甚至怕风,又有腰膝酸软的,夜尿繁多的就吃金匮肾气丸。
对于自己无法辨别的情况下,最好咨询医生,以免耽误或误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