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一条读者留言:
我奶奶72岁,有糖尿病、高血压、血脂也高,最近她血糖控制得还好,降压药也正常吃,但就是降不下来,高压(收缩压)总是160 mmHg。她说倒没有头晕之类的不舒服,血压该控制在多少才是安全的?
70岁以上的老人收缩压正常值参考范围在90~129mmHg,舒张压的正常参考值在60~79mmHg。
由于不同的人耐受程度不同,当血压不正常时,有的人可能有临床症状。有些没有明显的不舒服,但血压给...带来的损害是由血压升高本身决定,而不是由临床症状决定,所以,不管有没有临床症状,都要把血压控制好。
血压的标准
近半个世纪来,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不断下调。
1977年提出收缩压(SBP)≥160 mmHg和/或舒张压(DBP)≥95 mmHg。
1997年提出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
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高血压指南提出SBP≥130 mmHg和/或DBP≥80 mmHg。
2022年《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提出,中国成人采用SBP≥130 mmHg和/或DBP≥80 mmHg作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为什么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多年来不断下调?专家介绍,血压介于130/80 mmHg和140/90 mmHg之间的人群,过去属于“正常高值”,也叫“高血压前期”。
研究发现,这些人群如不及时干预,心脑血管病的风险较大,而新标准将防控端口前移,使“正常高值”人群确诊,使他们得到监测和治疗,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高血压分级(分二级)
指南推荐,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按血压水平分为1级和2级。
分级的目的是,简化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分层,由此对应地制定启动降压治疗决策。
1级高血压
收缩压(俗称的高压)130~139 mmHg
和/或舒张压(俗称的低压)80~89 mmHg。
2级高血压
收缩压≥140 mmHg
和/或舒张压≥90 mmHg(1B证据)。
注意,这个和/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只要收缩压或舒张压有一项不正常就算。比如只有收缩压是140mmHg,而舒张压在80mmHg以下,就是1级高血压。如果两个都不正常就更不用说了。反过来也一样,舒张压不正常而收缩压正常,也是1级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划分为高危和非高危(GPS)。
高危患者有两类人群:
第一类收缩压≥140 mmHg和/或DBP≥90 mmHg直接划为高危人群。
第二类收缩压130~139 mmHg和/或DBP80~89 mmHg伴临床合并症、靶器官损害或≥3个心血管危险因素人群。这类血压值虽然没有那么高,但发生心血管事件或死亡风险显著升高,也归于高危患者;这类人群进行积极的二级预防,通过积极降压等全面综合治疗,来降低心血管结局事件和死亡风险。
(注:二级预防是对高危人群的疾病预防,一级预防是对普通人群的疾病预防)
非高危患者:SBP130~139 mmHg和/或DBP 80~89 mmHg且不满足上述高危患者定义的人群。
临床合并症、靶器官损害、≥3个心血管危险因素是什么,请看下表(点击放大看)
这样看来,您母亲收缩压超过了140mmHg,属于二级高血压和心血管高危人群。
各类血压控制目标值设定
无临床合并症、年龄<65岁的高血压患者(65岁以下人群):
血压控制目标值为<130/80 mmHg(2C证据)
高血压合并房颤的患者:
建议血压控制目标值为<130/80 mmHg(2C)。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
建议血压控制目标值为<130/80 mmHg(2B)。
高血压合并射血分数降低以及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患者:
血压控制目标值为< 130/80 mmHg(2B)。
高血压合并急性出血性卒中患者:
建议急性期进行降压治疗并将SBP控制在130~140 mmHg(2C)。
未行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EVT)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
建议SBP≥220 mmHg和/或DBP≥120 mmHg启动降压治疗(2C)。
拟进行静脉溶栓及EVT的AIS患者:
建议在治疗前控制血压≤185/110 mmHg(2C)。
尿蛋白>300 mg/d的慢性肾脏病(CKD)非透析患者:
建议血压控制目标值为<130/80 mmHg,如能耐受,SBP可进一步降至120 mmHg(2B)。
尿蛋白≤300 mg/d的CKD非透析患者:
建议血压控制目标值为<140/90 mmHg,如能耐受,SBP可进一步降低至130 mmHg(2B)。
高血压合并病情稳定的卒中患者:
血压控制目标值为<130/80 mmHg,以预防卒中复发(1A)。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
血压控制目标值为SBP<130 mmHg(2C)和DBP<80 mmHg【非高危(GPS)】。
65~79岁的高血压患者:
建议血压控制目标值为<130/80 mmHg(2B)。
≥80岁的高血压患者:
建议首先将SBP降至<140 mmHg,如能耐受,可降至<130 mmHg【非高危(GPS)】。
注: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在2001年制定的证据等级标准,证据水平分为5级,推荐建议分为4级:A、B、C、D级,详见下表(点击可放大看)
1a证据是最高等级的证据,D级证据是最低等级的证据
综合以上2022年指南,65~79岁的高血压患者:建议血压控制目标值为<130/80 mmHg(2B证据)。同时考虑到伴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基线心血管风险较高,降压水平也要求到<130/80 mmHg。
您母亲所在年龄段、伴有糖尿病,血压水平建议控制在<130/80 mmHg的范围内。
注:基线是研究对象在接受试验组或对照组干预措施前的“0”时刻。
医脉通心血管健康俱乐部成立啦!
<加入社群、获得帮助、相互支持>
群内公益活动包括:专科医生答疑、营养师饮食指导、免费线上问诊,每日健康科普更新;
进群方式:扫码添加下方小助手,报疾病名称,小助手拉您进相应社群;
和医脉通一起守护健康,欢迎您的加入!
欢迎扫码进群
血压值要多快达标?
为什么要降压呢?血压控制不好,受损最严重的器官就是心脏、大脑、肾脏和血管这些靶器官。所以经常听到有高血压导致的冠心病、肾病、卒中等。
对于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的患者,进行降压药物治疗,能带来显著的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的降低。
那血压值多长时间内达到标准值?
指南建议无临床合并症、年龄<65岁的高血压患者在4周内实现血压达标(2D)。
但老年人、体弱者和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或直立性低血压的患者降压速度不宜过快,此类患者可根据实际情况延长血压达标时间。
研究结果显示,在1个月内血压达标患者的卒中、心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风险都显著低于1个月内没有达标者,3个月及6个月内血压达标的患者,卒中、心血管事件风险显著低于未达标患者。
但在实际生活中,高血压患者要想实现良好血压控制,所需时间远超过1个月,所以说,以一个月为目标去积极降压,达不了标也不必焦虑,因为大多数人都做不到那么快达标,只要尽快达标,就有意义。
→ 星标医脉通健康关爱中心,每天学点医学知识,日积月累,积沙成塔,更好地照顾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您如果有健康相关疑问,可以随时咨询医脉通健康线上医生。点击下面小程序,获得医生解答!
问诊可覆盖疾病的整个康复过程,相当于身边有个贴心可靠的家庭医生。针对病情变化,你可多次提问,获得医生循证规范解答。
参考文献
1.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 2 版),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7 年第 9 卷第 7 期
2.高压低压和压差,哪个更危险?河北省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 郭艺芳人民网2019年03月05日
3.70岁的人血压150/70有没有危险?需要不要降血压?心血管王医生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2020-09-25
4.药师指导您:高血压患者 该如何选药?大众健康 2009-04-03
往期文章
本文仅作为科普文章,不提供专业诊疗意见,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文中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